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d88尊龙z6
传递文明薪火 温暖大美山西
d88尊龙z6

指导 山西省文明办

主办 科学导报社

时评
当前位置:d88尊龙z6 >> 时评 >>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文章来源:《文明山西》周刊     时间:2023-06-02      

7-1.jpg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高达7.4%。这组数据说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严重挑战。推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

  分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在目前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很少从孩子的心理角度予以重视;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如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爱,他们往往会自卑嬴弱,性格比较孤僻;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困难;有的处于青春期敏感而躁动的未成年人,会出现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留守儿童容易成为心理孤儿,隔代长辈教育更是有心无力,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沟通能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往往加剧矛盾,适得其反。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当前,学校虽大多设有心理健康课程,但工作缺乏系统性,开展不够深入。缺少健康课程专业专职教师,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不够,课时也很难保证,健康教育质量堪忧。在考试及升学的压力下,健康教育面临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落后,工作室功能不健全,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明显效果,学生缺少及时有效的心理梳导,没有真正起到预防教育的作用。

  三是外界不良文化的侵蚀。随着家庭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各种文化信息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网络游戏的暴力、色情化,电视节目娱乐化,对未成年人成长、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诱导,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四是未成年人自身心理脆弱。如今孩子们成长的优良条件似乎前所未有,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观念让未成年人成为特别缺乏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训练和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一点点心理危机就不能承受,常常因一时受到挫折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出现对人生和生命的错误看法,遇事太过偏激,抗压不足。

  解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新时代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为背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领导管理等方面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与途径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化,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中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无论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积极推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抑或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都可以视为社会心理服务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识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调适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看,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制建设中要有体系观、系统观。各地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等各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和范围,为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机制“劈山开路”,为进一步展开社会心理服务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服务的途径、方法看,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微环境、中环境和宏环境系统,对应着个体、人际、群体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领导管理中要有生活观、生态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环境。微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微环境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时,缓解负面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并提供专业的帮助与辅导;中环境系统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对学生来说就是家校互动,为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培育扫清障碍;宏环境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服务体现在扶助和引导处境不良的学生、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群体,对不良生活事件进行预警、疏导等。这些都能够有效调整相应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为培养目标群体的良好社会心理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指导推进各方协作。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学校在前,以教育、预防为主;医疗在后,以干预、治疗为主。教育和医疗虽分工不同,但在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密切配合。因为当青少年发生心理疾病时,仅仅依靠学校、家庭或医院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医教结合模式可以使教育、医疗部门密切配合,解决问题时能够及时、有力、有针对性。

  针对目前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无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产生正确认知的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心理科普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打造专门的心理科普展示区。教育、医疗部门也可联手走进社区,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走进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社会实践等方式宣传精神卫生知识。要推动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服务网络,提供线上、线下、转介通道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 ”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

  针对已经存在精神疾病问题的青少年,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与学校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并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心理疾病有别于普通躯体疾病,它涉及长期的康复过程,包括定期随访复诊、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心关爱,以及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恢复,这都需要政府部门牵头,聚集教育、医疗、宣教、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助力未成年人心理疾病康复,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家庭、适应校园。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转变,大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立足“治未病”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孩子的成长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刘瑞芬 作者单位:大同市平城区市场监管局)

责任编辑:刘倩倩
网站地图